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智慧侦查

  • 步态识别技术在警务实战中的应用研究

    薛傲;罗松飞;

    随着视频监控网的不断完善,通过视频内容获取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信息,在案件侦破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存在犯罪分子故意伪装、环境干扰等因素,有效的人脸信息难以获取,给犯罪分子的身份认定带来了一定困难。在警务实战中,借助步态识别技术识别距离远、环境适应性强和抗伪装的优势,能够在治安防控、刑事案件侦破和反恐维稳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新型犯罪形势下,探究切实有效的步态识别犯罪预警、追踪抓捕和串并案实战机制,构建步态识别新模式、新战法,提升协同作战水平,对提高公安机关犯罪预警、快速反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02期 v.35;No.167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食药环”犯罪侦查的发展趋向和实现路径

    李赪;

    打击食品、药品和环境犯罪是新时期公安工作的新重点,对此,公安机关专门组建食品药品和环境犯罪侦查专门队伍。当前食药环犯罪侦查工作存在组织机构设置不一、立案管辖权属不明、行刑衔接机制不畅、鉴定检测难度较大、警种协作配合不力的问题,这是由于食药环犯罪的自身属性,侦查队伍思想观念未转变,行政部门利益驱动,新警种建设初期的必经阶段所致。对此,需要统一全警认识,推进队伍建设,完善鉴定制度,探索联动办案,形成社会合力,全方位推动食药环侦查工作步入正轨,走向专业化、职业化、信息化建设之路。

    2023年02期 v.35;No.167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讯问中的证实偏差及修正方法

    吴思卓;

    证实偏差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潜在思维惯性或偏好。侦查人员在讯问中常会产生此种偏差,即倾向于确认先前作出的假设,在有罪推定的观念下讯问嫌疑人,只搜集证明嫌疑人是罪犯的证据,而忽略其他可能性和证据。证实偏差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侦查工作的开展,如提高侦查效率,抢占破案先机,节约侦查资源,保持破案积极性等,但同时也会导致虚假供述、非法讯问、盲目信赖非语言线索与讯问技术等问题。为减少讯问中的证实偏差,可从思维层面、操作层面和监督层面进行修正。

    2023年02期 v.35;No.167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警学研究

  • 关于强化“情指勤舆”一体化建设实效的思考

    杨思源;尹伟;

    “情指勤舆”一体化建设是公安机关为了更好应对社会治安新形势进行的实践探索。一体化建设已历经“情指”一体化、“情指行”一体化、“情指勤舆”一体化三个重要阶段。总体来看,各警种协作、合成作战的趋势不断增强。目前,一体化警务运行机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思想观念落后、警务指挥系统建设滞后、情报信息孤岛难以破除、警务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等问题。公安机关以一体化、实战化为目标,统筹好科技、人才、系统、机制等建设要素,通过更新警务工作理念、强化人才保障、完善警务指挥系统等途径探索提升“情指勤舆”一体化建设实效的路径。

    2023年02期 v.35;No.167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5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犯罪动因”消减的监狱教育改造系统的构建——以四川省甘孜州G监狱服刑人员为分析样本

    向前;张文豪;

    经济贫困和文化观、法治观“双观”异化是引发甘孜州G监狱服刑人员犯罪动因的主要异化因素,“受教育程度低”和“教育供求失衡”是服刑人员犯罪动因中“异化因素”形成的主因。甘孜州G监狱以“犯罪动因消减”为理论基础,构建了由“服刑人员甄别分类机制”“犯罪动因分类消减机制”“多元主体协同教育机制”组成的“分类—多元”教育改造系统。

    2023年02期 v.35;No.167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制长廊

  • 政府董事研究述评及其展望

    蒋科;旷凤平;

    域外政府董事系政府委派到国企董事会中履行公务职责的董事,其具公法与私法上的双重身份,功能在于实现政府目标并代表公共利益。我国各级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是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同样向公司制国企委派或推选了董事,但该类董事虽承担了企业国资经营监督之公务职责,却仅具公司董事的私法身份,其是否为我国的政府董事在学界争议较大。对此,我们当从政府董事承担公务职责的实质内涵出发,并基于其公私法上双重身份的特性构建其制度,从而为当前我国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2023年02期 v.35;No.167 4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公检衔接问题研究

    胡赞;

    公安机关对涉罪企业采取的各类强制性侦查措施,使得涉罪企业的经营状况在启用合规不起诉程序之前便受到影响,从而失去了适用该制度的能力。为解决该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公安机关内部对企业犯罪案件处理制度的改革,使其采取的侦查措施轻缓化,并且协同第三方组织将合规甄别程序提前至侦查阶段;另一方面,检察机关需要通过严控审查批捕、提前介入侦查等方式,在监督公安机关的同时,协助其完成对企业犯罪案件的甄别与侦查,并据此适当提前启动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

    2023年02期 v.35;No.167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贿赂推定的合理规制

    沈磊;邵聪;

    2016年,两高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创设了独具特色的贿赂推定。从整体来看,我国刑事推定仍处于粗放扩张阶段,而英美已经转向精细规制阶段。就域外国家和地区的贿赂推定而言,按推定事实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多属强制性推定但皆允许反驳。针对两高司法解释存在的侵害无罪推定原则、剥夺辩护权等问题,我国有必要对贿赂推定机制进行合理的规制。为此,必须实现贿赂推定的丰富化、多元化和柔性化,并实现推定反驳的法定化和标准化。

    2023年02期 v.35;No.167 6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事实居住权排除执行效力研究

    谭婉静;

    事实居住权是指存在有效合同,虽尚未办理登记,但权利人已经占有房屋时所享有的一种事实物权。对事实居住权能否排除金钱债权强制执行,实践中有支持和不支持两种做法。法院仅以居住权未登记而认定不能排除执行,存在未考虑权利特殊状态和将排除执行权利类型固化的问题。因事实居住权指向生存利益,附着于特定房屋之上,且登记在执行程序中不具有绝对效力,应当认为事实居住权在满足条件时足以排除执行。但为兼顾申请执行人利益,以事实居住权排除执行应当符合一定条件,即执行程序开始前存在有效书面居住权合同,权利人实际占有房屋,未办理登记不是因为事实居住权人的过错,且强制执行将妨害权利的行使。

    2023年02期 v.35;No.167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刑事法学

  • 追逃追赃视角下美国引渡实践对我国引渡法的启示——“中国香港引渡美国公民案”评析

    胡城军;黄思嘉;

    美国法院格蕾丝·陈引渡案告诉我们,包括商业贿赂的贿赂犯罪是符合双重犯罪原则的可引渡犯罪;美国引渡机制下行政部门与司法部门相互掣肘;由判例产生并发展的不过问规则深刻影响着美国引渡司法审查;在证据方面强调引渡合理根据标准的运用。该案对我国引渡的立法与司法具有启示意义,即在引渡法及双边引渡条约中增设并细化引渡证据标准要求;引渡诉讼中由检察机关代表请求引渡国出庭;法院作出的引渡裁决应增强说理论证。该案也进一步强化了中国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在刑事协助方面的独立司法地位,并显示了中国在追逃追赃方面的成效。

    2023年02期 v.35;No.167 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刑事责任年龄的调整剖释及适用审思——以《刑法修正案(十一)》为视角

    郭思宇;

    《刑法修正案(十一)》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通过特定罪行、特别条件和特殊程序审慎将刑事责任年龄个别下调至12周岁,在回应了国情民意的基础上,体现了制度映射下刑法对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动应对,为刑事责任年龄增加了弹性色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新刑事责任年龄之具体适用仍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审思实体要件的适用,应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解释为具体犯罪行为,删除“情节恶劣”或对其作强调理解,从痛苦性、特殊性、反复性三种角度把握“特别残忍手段”之认定,同时防止“重伤严重残疾”认定在实然层面的逻辑架空。审思程序要件的适用,应明确新核准权的权力性质和作用,警惕核准权对审判权的僭越,制定具体程序,做好司法衔接,使公正与效率得到更好兼顾。

    2023年02期 v.35;No.167 9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7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处遇机制的法理逻辑与规则展开

    孙雅姝;

    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处遇制度对于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意义深远。基于社会联系理论下联结关系的修复、国家亲权理论的强势介入和未成年人能力发展理论下及时干预的三维考量,结合儿童利益最大化保障和少年司法独立化的现实需求,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处遇制度存在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但遗憾的是,当前该制度在罪错行为分级依据、处遇措施、处遇程序等方面均存在不敷适用之处,亟待考量。完善思路上,首先,应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保护原则、处遇个别化原则、社会参与原则作为基本理念;其次,明确罪错行为分级的理论依据;再次,细化未成年人责任年龄与危害行为;最后,通过家庭教育、国家监督与社会服务完善未成年人罪错处遇配套机制。

    2023年02期 v.35;No.167 104-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7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公安教育

  • 公安院校的国家安全教育:使命、差距与路径

    朱剑虹;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基石,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已经上升为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是公安院校的使命与担当。当前,公安院校在培养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高层次警务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因条块分割而合力不足、因学科壁垒而联动不够、因平台单一而协同不力、因机制不全而发展不畅等明显短板。对此,建议从格局、责任和情怀入手,凝聚多元力量抓好育人育才共轭;创设立体平台,强化课程联动,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精准共振,实现国家安全教育与学科专业教学的协同发展,以促进公安院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深度建设。

    2023年02期 v.35;No.167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经济犯罪数据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刘权;

    经济犯罪数据学是以违法犯罪数据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揭示犯罪特征规律的一门新学科,是犯罪学、侦查学与数据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相对于飞速发展的数据学科和公安业务实践,经济犯罪数据学理论研究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根本原因在于学科定位模糊、学科方向不明、研究队伍薄弱。经济犯罪数据学学科建设,应该坚持开放共享理念,走协同创新与产教融合之路;依托科技发展,汲取其先进成果以丰富学科内涵;制定“两步走”战略,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向前发展。

    2023年02期 v.35;No.167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