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智慧侦查

  • 智慧侦查视域下公民隐私权的保障

    王道春;谢奇霖;

    面对复杂多变的犯罪形势,传统侦查模式显得力不从心,智慧侦查模式能够优化侦查方法以节约侦查资源,快速锁定侦查目标以提高侦查效率,是打击犯罪之利器。但是,智慧侦查模式的运用加剧了“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二者之间的冲突。要有效解决这一冲突,必须多措并举,如采取明确规制智慧侦查适用的法律规范、优化智慧侦查监督机制、完善对违法侦查行为的惩戒机制、健全隐私权保护救济机制等措施。

    2023年04期 v.35;No.169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涉诈上游“黑灰产”的治理难点及对策探析

    刘俊濂;

    涉诈上游“黑灰产”不但为电信网络诈骗团伙提供前置性资源,而且自身形成了分工明确的网状产业链。在服务“中台化”的背景下,该类“黑灰产”包含推广引流型、账号提供型、信息提供型和技术服务型等主要类型,并呈现出隐蔽性强、技术性强、环节众多等特点。对其展开的治理活动面临着行为认定难、抓捕取证难、落实监管难和全面根除难等难点,对此需要通过完善法律、加强沟通,以“打”开路、多方协作,更新理念、搭建平台,对内培养安全意识、对外宣传防范措施,提高治理涉诈上游“黑灰产”的整体能力。

    2023年04期 v.35;No.169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法制长廊

  • 检察机关民事支持起诉的实践考察及优化进路

    蔡杰倚;

    支持起诉是《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对维护弱势群体的民事诉权具有积极效应。检察机关作为我国宪法确立的法律监督机关,遵循处分、谦抑和补充性原则,在尊重民事诉讼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为支持起诉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因法律规定不够系统、明确,实践中仍面临许多现实困境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支持起诉法律规定不完善、介入方式不规范、参与诉讼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在现有立法基础上,参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第三十一批指导性案例,遵循《民事检察部门支持起诉工作指引》指导意见,检察机关需要在进一步明确支持起诉规则机制、强化内外协同履职、积极拓展工作领域、提升支持起诉办案质效等方面进行路径优化。

    2023年04期 v.35;No.169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实然与应然:民事债权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问题之检视

    张梁;

    为解决行政诉讼中原告“利害关系”的判断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借助保护规范理论确定主观公权利的状态,却因法律概念的不确定性饱受诟病。由于基础性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并无争议,民事债权人权利的保护有且只有通过行政救济来实现。行政场域下,原告资格的认定属于合法性审查阶段的实质性判断,理应重视相关条款的消极功能,以避免当事人滥用诉权。实际上,民事债权人原告资格的判断可以从“利害关系”一般条款之法理出发,站在“信赖利益”“期待利益”的角度,考虑对行政机关的注意义务作出具体化、类型化的处理。

    2023年04期 v.35;No.169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刑事法学

  • 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个人信息的刑法分类研究

    李冲;

    数据分类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化解数据风险的基础手段。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个人信息“基于权利的分类方法”存在界限模糊、权力不对称、阻碍技术发展的问题。相比之下,个人信息“基于风险的分类方法”有利于明确分类范围、平衡风险责任、促进信息流通。在个人信息“基于风险的分类方法”中,“风险”体现为法益受侵犯的程度和概率,可以在社会情景、处理主体、信息属性和传输原则组成的具体场景中进行确认。在实践中,刑法可以利用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分法对个人信息进行功能性分类,通过场景化路径,借鉴已有司法案例来实现对信息处理主体的罪责判定。

    2023年04期 v.35;No.169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事后防卫的实践认定与理论重构——基于234个案例的类型化分析

    房瑞;

    对于事后防卫,司法实践当中绝大多数的案件直接以“故意犯罪”定罪处罚,但是这种处理方式混淆了事后防卫与正当防卫的界限。对此应当以事后防卫案件的类型化分析为基点,采取防卫人视角与量的防卫过当理论对事后防卫理论进行重构。防卫人视角下的“事后”指的是不法侵害人对防卫人所产生的精神与事实上的持续性压迫状态的结束,因此“即时反击型”与“夺下武器反击型”防卫只能成立“正当防卫”或是“质的防卫过当”;而“量的防卫过当”认为可以将反击行为和追击行为视为一个整体的防卫行为,使得“倒地追击型”防卫有成立“量的防卫过当”的空间;只有“事后报复型”、“逃离追击型”以及“被害人被控制追击型”才是真正的“事后防卫”。

    2023年04期 v.35;No.169 4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非法使用人脸识别信息的刑法应对

    杨成;梁祝花;

    人脸识别信息的使用价值日益凸显,大量的生活场景都可以通过“刷脸”来实现,但实践中涉及使用人脸识别信息有关的犯罪事件频发,甚至助长了侵犯人身、财产有关的犯罪,其风险不可小觑。当前,域外以刑事制裁手段打击人脸识别信息使用行为较为普遍,体现了对人脸识别信息进行特殊保护的共同价值追求。基于此,我们有必要明确该类信息的法律属性,从刑法角度确定非法使用人脸识别信息行为的入罪问题,完善“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从而实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严格保护。

    2023年04期 v.35;No.169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从实证视角谈老年人的犯罪预防——以101份裁判文书为分析对象

    汤淑敏;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逐渐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犯罪率上升成为老龄化社会中的重要问题。老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为犯罪主体中男性多于女性、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多为初犯、单独实施犯罪比例高、中龄段和农村老年人占比较高;犯罪地点集中于农村地区;犯罪类型多为侵犯人身类、侵财类;犯罪对象多为熟人;犯罪的实施具有偶发性和情境性。老年人犯罪是个人、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预防老年人犯罪应从提升老年人适应老年生活的能力、提高老年人法治意识、加强家庭成员间的亲密联系、健全老年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

    2023年04期 v.35;No.169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下载次数:8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刑事科学鉴定

  • 论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电子取证

    姚浩亮;

    跨境电子取证过程中,侦查机关在取证前、取证时、取证后三个阶段分别面临线索获取、电子取证、证据采信三重困境。困境的产生不仅源于各国法律规定不一、犯罪形式隐蔽多变,而且与取证技术、取证可适用举措等因素相关联。所以,我们需要广辟多元多方的线索来源、构建取之有道的快捷取证路径、寻求证据认定的最大公约数,以实现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有效治理。

    2023年04期 v.35;No.169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1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非制式枪支案件入罪与出罪的思考

    孙雷;沈雨瑶;吕晓森;

    自公安部对枪支认定的枪口比动能标准进行更改后,认定标准从16 J/cm~2到1.8 J/cm~2,一个数值的改变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部分玩具枪、仿真枪持有者因此成为非法持有枪支罪、非法买卖武器罪的刑事犯。虽然仅是个案,但其造成的影响不论是对涉案人员的家庭生活还是对整个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都是巨大且不可逆的。因此在面对非制式枪支案件时,应该依靠法官的司法良知,考虑到修复式鉴定不能直接作为定罪依据,有效区分刑罚和行政处罚,避免“玩具枪入刑”的现象再次发生,以维护司法之体面、法律之尊严。

    2023年04期 v.35;No.169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治安纵横

  • 代拍乱象探析及其治理

    徐涵;

    “代拍”,即代替他人拍摄喜欢的明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兴的灰色产业,其乱象日益频出。从法律性质来看,代拍产业及其引发的行为涉嫌触犯多部法律法规。从产生根源来看,本益分析下的经济异化和普通粉丝的“搭便车”心理是代拍的两大成因。代拍不断危害公共秩序与安全、扰乱正常经营秩序,因此,亟待构建法律约束、行业自律和国家强制的三维治理视域,通过整治个人信息买卖、重塑理性粉丝经济、构建治安治理体系,共筑“线上”+“线下”代拍乱象治理模式。

    2023年04期 v.35;No.169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弃婴现状调查研究及治理建议——以怀化市为例

    邓雪萍;

    本文以怀化市在2019年至2022年通过互联网发布的弃婴寻亲公告为对象进行研究。怀化市在2019年至2022年通过互联网公布的弃婴寻亲信息涉及弃婴261人,捡拾地遍及广东等11个省份。上述数据及信息暴露出“严禁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收留弃婴”沦为“纸面”规定,弃婴的生父母及监护人的守法意识淡薄,事实抚养人的惯性思维未能得到根本性扭转,政府监管力度弱化等问题。弃婴问题是综合性的社会治理问题,需要加强源头管控,建立婴儿闭环管理工作机制,通过开展法制宣教工作,打防结合,构建新时代弃婴监管体系。

    2023年04期 v.35;No.169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未成年人检察综合履职问题研究——以耒阳市人民检察院的司法实践为例

    肖也邦;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国家和公众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愈发重视,仅仅使用打击的手段已无法实现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目的。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和对未成年人全过程实施保护的司法机关,需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职能,践行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纵向深化“捕、诉、监、防、教”一体化履职,全力做好对未成年人的综合保护,更好地实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标。

    2023年04期 v.35;No.169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警学研究

  • 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涉警信访的风险防范与治理

    王月;胡宝荣;

    涉警信访是指涉及公安机关警务活动的信访行为。涉警信访中的缠访闹访、越级上访、集体上访以及谋利型上访背后蕴含着负向影响社会稳定、政府信任、国家安全的风险。从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来看,引发这些风险的因素涉及公安信访制度、社会转型风险、个体因素(包括访民和接访工作人员)、文化心理因素以及境外势力干扰等诸多方面。为防范风险的发生,应当利用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实现风险的识别与预警,与此同时,多管齐下完善公安信访制度,并通过实现信访法治化为涉警信访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从而助力涉警信访制度的良性运行。

    2023年04期 v.35;No.169 112-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民事高空抛坠物案件中公安机关调查权的实证研究

    王依凡;

    为守护“人民头顶上的安全”,《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明确规定了在民事高空抛坠物侵权案件中公安机关的及时调查职责。然而通过类案检索,发现在实践中此类案件存在着调查措施性质认知不一、调查权行使范围不明晰、调查权退出程序不完善等问题。公安机关在此类案件中的调查权,本质上是一种行政协助民事权,体现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在强化受害人救济、缩小可能加害人范围等方面具有正当性。在民事高空抛坠物案件中,公安机关的调查程序不应作为补偿之诉的前置程序,调查权行使规则可参考《治安管理处罚法》在调查主体、调查期限、调查结论等方面进行完善。

    2023年04期 v.35;No.169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