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智慧警务

  • 主防视阈下公安派出所警务模式创新研究

    姚得水;邓彬;周嵘亨;

    公安派出所(以下简称派出所)职能回归主防的战略调整,驱动其警力资源的调整与警务工作形态的变革。构建智能化、规范化、共治化、一体化的派出所警务模式,成为基层公安改革的最强音。长期以来,派出所职能定位受各种因素影响,存在工作职能泛化、警务资源不足、协同机制缺失等现实困境,应在主防视阈下,重塑主防警务理念,规范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制度措施,健全协同警务机制;强化科技赋能,打造智慧社区;优化警务资源,加强各种保障以助推派出所主防职能的实现。

    2025年02期 v.37;No.179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情指行”一体化视域下铁路公安警务效能的提升研究

    王冉冉;

    “情指行”一体化实战运行机制要求铁路公安坚持数据驱动、情报引领、实战落地的警务理念,打造以铁路警务决策为先导、以铁路警务指挥为抓手、以铁路警务组织为内容、以铁路警务监督为关键、以铁路警务保障为依托的警务运行新机制。铁路公安机关应推行路地情报会商制度,强化信息的研判深度与准度;建立合成作战指挥中心,健全常态化指挥调度机制;严把舆论方向,着力打造立体化防控格局。

    2025年02期 v.37;No.179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警学研究

  • 公安机关防控个人极端暴力事件的前置措施

    宾中良;訾培玉;

    相较于普通的违法犯罪行为,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对公民人身财产权利和公共安全的危害更甚,严重者还会影响社会安定。在社会转型加剧和经济下行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近年来个人极端暴力事件的数量和危害性有所上升,如何有效防控此类事件,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相关主体面临的现实难题。公安机关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力军,防控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是其重要职责。然而,对个人极端暴力事件认识不足、警力资源有限、处置矛盾纠纷职责不明等,成为公安机关防控个人极端暴力事件的现实困境。对此,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重点人员的管控力度、建设重点区域联合防控机制、升级街面快速反应装备的智能化配置,通过源头阻遏、过程干预、终端处置的全链条优化,进一步提升防控个人极端暴力事件的效能。

    2025年02期 v.37;No.179 2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第三方警务视角下的侦企合作研究

    张仕宁;刘为军;

    我国现行的侦企合作模式暴露出数据安全体系薄弱、合作机制缺乏规范性以及侦查机关主导性不足等问题。为提高侦企合作效率,在理论层面,可以基于第三方警务理论确定侦企合作的四维框架——明确合作目标、界定第三方主体、规范“法律杠杆”的应用及强化企业责任。在实践层面,应贯彻落实2024年全国刑事侦查工作会议精神,在“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模式运行框架下整合资源,破解数据疏于保护、技术过度依赖与专业人才短缺三大壁垒,构建侦查机关主导、企业深度融入的侦查中心。

    2025年02期 v.37;No.179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青少年滥用非列管成瘾物质的防治

    叶勇豪;

    非列管成瘾物质近年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迅速流行,暴露出部分地方在面对这一新形势时重视程度不足、法律管制被动、宣传教育落后、戒治措施欠缺等治理短板。为此,亟需加强跨部门协同,通过完善立法、强化监管、提升宣教效能和做强自愿戒治康复等举措健全完善青少年药物滥用治理体系,从而有效遏制青少年药物滥用现象,保障其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2025年02期 v.37;No.179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公安院校美育改革路径探索——以湖南警察学院为例

    朱省果;胡和平;

    加快形成和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需要“一专多能”的现代警务人才。在公安院校开展基于人文艺术的审美教育,需要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融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公安院校存在美育设置缺乏顶层设计、美育课程类型少、美育师资不足、开设课程未充分遵循美育育人规律、校园文化建设未充分发挥美育的浸润作用等问题。应该充分发挥公安院校现有优势,将美育融入公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从美育课程设置、美育授课模式、美育渗透劳育、美育融合德育等角度提出公安院校美育实践路径,以期为构建公安高等教育的美育体系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37;No.179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刑事法学

  • 自洗钱型洗钱罪“提供资金帐户”的教义学解读

    丁友勤;廖一璇;

    司法实践对于上游犯罪人提供资金帐户行为是否构成自洗钱型洗钱罪的认定不一致,理论上也存在否定说、部分否定说、肯定说三种不同观点。肯定说更具有合理性,即提供资金帐户的行为属于自洗钱型洗钱罪的行为方式之一。在肯定说的基础上,需要讨论“提供资金帐户”的构成要件,否则将导致不具有独立评价必要性的行为形式入罪。洗钱罪的保护法益是国家金融监管秩序。自洗钱型洗钱罪中提供的帐户只能是由上游犯罪人自己控制的本人名下或他人名下的帐户。该类洗钱罪的主体不一定包含上游犯罪共犯,需要考虑共犯是否认识到提供行为对赃款的来源和性质起到掩饰、隐瞒的作用。主观方面则要求行为人明知其提供的资金帐户系用于收取上游犯罪所得及其收益。

    2025年02期 v.37;No.179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报复色情犯罪刑事规制路径研究

    蒋昕;

    随着信息技术对个人生活的全方位影响,以传播他人隐私照片或影像以达到贬损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等为目的的报复色情犯罪已成为新型网络犯罪形式之一。报复色情犯罪的实质是一种社会性别暴力,在侵犯多重法益的同时,极易与其他犯罪勾连嵌合,严重冲击社会秩序,具有较强社会危害性。互联网时代下,报复色情犯罪的行为方式并不契合现行刑法规定所构建的法律适用规则,产生了犯罪治理困境。针对报复色情犯罪的特征,需要以功能主义刑法观为立场,在法律适用层面,应当以侮辱罪定罪,并对其刑法适用规则予以完善。在程序选择方面,报复色情案件作为自诉案件的基础已不复存在,应当对其适用公诉程序。从预防治理角度,应当督促网络平台履行犯罪预防义务,促进事前与事中的规制,从而实现报复色情犯罪治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2025年02期 v.37;No.179 7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法治前沿

  • 法学教材体系建设的现状考察与完善路径

    段明;袁心晴;

    法学教材体系是法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学教材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教材规模不断扩大、教材品类日益丰富、教材质量稳步提升,为提高法学教育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当前教材体系建设仍面临部分教材本土特色不足、内容实践性不强、质量参差不齐以及管理机制不完善等诸多挑战。为满足全面依法治国对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新需求,未来仍需进一步增强教材的本土特色、强化教材实践性、提升教材质量、完善教材管理机制,以建立紧跟学术前沿、种类齐全、各学段有效衔接的中国特色法学教材体系。

    2025年02期 v.37;No.179 8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检察公益诉讼的运行逻辑与规范发展

    夏先华;刘瑜;

    未成年人群体在参与网络社交活动中面临多重网络安全风险。相较于行政执法、私益诉讼等传统救济手段,检察公益诉讼在人员、职权、资源和制度等方面存在诸多优势,可以实现对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周全保护。基于未成年人的弱势性、发展性以及网络领域的独特性,有必要对未成年人网络权益领域的“公共利益”进行有限扩张,并进一步厘清其案件范围与类型。通过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检察公益诉讼的实践现状进行检视,发现该制度运行面临线索获取遇困引致程序启动较低、网络场域虚拟造成主体对象模糊、调查核实受阻影响诉讼办案质效、检察建议形式化导致保护力度弱化等诸多问题。对此,有必要采取丰富与畅通案件线索获取渠道、确立灵活管辖规则与明确主管部门职责、加强调查核实的权力刚性与技术支撑、注重检察建议的规范适用与诉讼程序的有效衔接等措施,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检察公益诉讼的规范运行。

    2025年02期 v.37;No.179 9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竞争规则的协同理念与实践路径

    梁春瑾;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区域,具有独特经济架构。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竞争规则协同的困境。构建大湾区市场的规则协同体系至关重要,促进充分竞争应当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政府角色定位是推进大湾区一体化的关键,需要根据市场演变转化角色,实现向新型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对不同产业进行差异化治理是大湾区经济建设的核心,应当重视港澳与内地在新兴第三产业上的协同发展,避免潜在的恶性竞争。实现对消费主体的均衡保护是大湾区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需重点考虑跨境投资消费者的权益保障与三地消费者权益的平等保护。因而需通过构建竞争协同规则,平衡大湾区市场多方利益,推动经济的良性融合,实现经济最大增值。

    2025年02期 v.37;No.179 10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专题:红色育警研究

  • 公安院校以红色文化育警铸魂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

    唐励;覃梓源;

    实践教学是公安院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院校以红色文化育警铸魂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是培育新时代公安人才和提高思政课实践育人质量的内在要求。公安院校以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二者在政治立场、育人目标、实践要求方面具有统一性,但现实的困境也制约了探索的积极性和实效性,需要公安院校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育人成效,找准切入点,切实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

    2025年02期 v.37;No.179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红色家风融入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三重逻辑

    李正军;钟伦钦;

    红色家风,作为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沉淀的精神财富,承载着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与高尚情操,是塑造公安学警忠诚品质与职业操守的宝贵资源。红色家风融入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有助于公安学警坚定理想信念、公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社会风尚蓬勃向上。目前红色家风融入公安院校人才培养面临来自学警个人、学校以及社会的多重挑战。引导公安学警传承红色家风、厚植家国情怀、赓续精神血脉,成长为具有高尚品德、坚定信念和过硬本领的优秀公安人才,就要激发学警自我教育,主动践行红色家风;构建红色家风综合课程体系,夯实教育质量根基;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合力。

    2025年02期 v.37;No.179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