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婧婧;司尚乐;
检察机关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是检察机关推动法治现代化的使命所在,有效实施法律的要求所在,履行行政检察监督的职能所在。检察机关按照办案环节和流程,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中承担着程序启动的主导者、沟通协调的推动者、磋商化解的主持者的角色。总结司法实践有益经验,构建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制度,需要进一步明确案件适用范围,坚持以适当性和必要性原则综合选择最匹配案件化解的方式,并从管理、素质、机制三个方面完善检察人员业绩考核、提升检察队伍专业素养、强化内外协作办案机制等配套措施。
2023年01期 v.35;No.166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李佩佩;
2019年5月,湖南省全面实施行政案件集中管辖改革,兼采基层法院相对集中管辖和铁路法院集中管辖两种模式,开启混合型集中管辖的湖南模式。案件数据等实证资料显示,改革三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效并不显著,面临破除司法地方化效果不明显、原被告诉讼成本分担不平衡、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义务虚置、禁止调解与倡导协调化解相冲突、非集中管辖法院行政审判职能弱化等客观问题,有必要深入审视改革动机与成效、促进便民审判机制常态化、推动出庭应诉法定义务落地、把准协调与干预的尺度、注重行政审判职能协同发展,展望行政案件集中管辖改革的更优前景。
2023年01期 v.35;No.166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了“情节较轻”和“情节较重”,目的在于对所涉及的行政裁量进行有效控制,要求行政机关在相对具体实际的条件下进行一定的事实判断和法律适用,是典型的不确定法律概念。法律规定“情节较轻”“情节较重”的目的,应当产生约束行政机关权力的效果,并受到法院的有效审查,行政机关也有证明此种情节确实“较轻”或“较重”的义务。公安机关在作出处罚时,需要注意规范行政处罚中的理由说明和证据收集,从而确保自身行为合法有效。
2023年01期 v.35;No.166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陈璇;
行政机关的“诺而不践”引起了行政允诺纠纷。在审判实践中,法院支持行政相对人履诺请求的主要依据为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诚实信用原则和信赖保护原则。但由于部分行政允诺关系不成立、允诺违法或废止、相对人不符合允诺设定的条件等,导致行政允诺的内容无法实现。尽管大部分行政允诺被法院认定合法,但仅三分之一的行政相对人实际获得了行政机关所允诺的利益。行政允诺的合法性认定和裁判结果之间的错位,反映了行政允诺相对人司法救济上的困境。为了加强对行政允诺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障,从源头控制行政允诺纠纷的发生,应加快推进行政允诺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度建设,行政机关内部也要注重行政允诺的规范化适用,司法审查规则也亟待完善。
2023年01期 v.35;No.166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曾诚;
“未识别民族”是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遗存。他们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所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展现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从文化软实力理论、族群文化权利、文化多样性理论三个方面来看,未识别民族的非遗保护具有法理层面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然而,我国现阶段未识别民族非遗的法律保护仍存在问题,如权利主体难确定、非遗法律的缺失,以及相关法律落实难等。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规划对民族文化、非遗保护工作的新要求,应当构建起未识别民族的主体与文化认同,健全与之相关的非遗保护立法体系,并以配套制度建设辅助保护,从而完善对未识别民族非遗的法律保护,使未识别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同时实现创新发展,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
2023年01期 v.35;No.166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